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旅游地学专业师生赴黄松峪乡开展综合实习

2025.07.25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赵金 | 学院新闻

7月15-21日,我院旅游地学专业师生一行15人进驻黄松峪地学旅游科技小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地学旅游野外教学实习。此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查黄松峪乡主要景区的地学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现状,让学生们掌握地学旅游资源调查方法,学习如何利用地学知识指导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以及如何设计现有旅游景区的地学研学线路。

观赏梨树沟花海梯田探秘泥石流灾害治理奥秘

7月16日,师生们于实习首日抵达梨树沟风景区。学生们首先系统学习区域内地层分布与岩性特征,针对石英砂岩的风化、斜层理、节理等地质现象展开研究,并对地质灾害易发点开展专业评估。随后分组进行研学路线解说词的现场设计与模拟讲解,沉浸式体验景区多元旅游资源。当日,师生还观赏了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实景演出,深入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在花海梯田景观区,重点调研生态修复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经验。行程尾声,师生们围绕石英砂岩形成的石墙与石崖地貌演化过程展开热烈讨论,显著提升对地貌景观成因的理论解析与野外实证能力。

图片1

实习师生考察梨树沟景区

寻迹湖洞水红色文化,解码石英砂岩秘语

7月17日,师生们前往湖洞水风景区开展实习。景区作为黄松峪乡的抗战红色文化与地质遗迹复合区,一线天、回音壁、八路军十三团卫生处分处旧址、彩蝶谷等,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珍贵样本。师生们聚焦常州沟组石英砂岩,通过亲手触摸层理构造、实测岩层产状、解析冲沟侵蚀痕迹等实操,深化了对地质演化过程的认知。当日实践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还系统学习了研学路线设计方法,切实将课堂理论知识与野外地质现象紧密结合,强化了地学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研学之中,使学生深切认知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理解当代幸福生活的历史底色。  

图片2

实习师生在湖洞水景区彩蝶谷考察石英砂岩岩性

图片3

实习师生在湖洞水景区一线天调查砂岩岩性与嶂谷地貌特征

图片4

实习师生考察八路军十三团卫生处旧址

沉浸式体验溶洞奇观,深度解锁地学密码

7月18日,实习队伍前往被誉为“华北最古老溶洞”的京东大溶洞,开展现场教学实践。在沉浸式体验景区数字光影技术的同时,师生们结合专业视角,对溶洞内的地质遗迹展开系统观测与研究。实习队伍基于高于庄组地层岩性特征,科学解析了"龙绘天书"等特殊地质现象的成因,并探讨了大溶洞的发育演化过程。沿途"蓬莱仙境""江南春雨""长空撒玉""西风卷帘"等典型景观成为活教材,同学们现场学习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此外,实习队伍还重点研讨了溶洞差异溶蚀规律,并就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此次教学实习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黄松峪地质遗迹的科学认知,更通过高校智力资源赋能地方发展,助力黄松峪地质文化乡建设和地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图片5

实习师生考察京东大溶洞

石林峡研学凝智慧,科普文旅赋新能

7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实习团队赴"京东石林峡"景区开展地质遗迹专项调研。师生们沿景区旅游路线系统考察了北国石林的地质奇观,并对地质遗迹进行分类和等级评价,为景区地学科普体系建设提供创新思路。实习队伍从地学角度出发,重点对常州沟组石英砂岩岩壁进行详细勘察,结合实地环境安全评估,科学规划了多个特色科普节点。在景区山体崩塌落石群区域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点;在“石林山”的最佳观看点,设计"石英砂岩地貌成因"科普展区;针对常州沟组岩层差异风化特征,开发"沉积岩演化过程"互动教学课程,并开展"粒序识别"现场教学活动。

图片6

实习师生在石林峡“地学智慧谷”考察

本次实习针对黄松峪四大景区,即梨树沟、湖洞水、京东大溶洞、石林峡开展了全面调查。黄松峪乡丰富多样的地学旅游资源,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且多元的样本。学生们通过岩性分析、地貌观测等实际操作,切实有效地提升了野外实践能力。本次野外综合教学实习活动,亦是对黄松峪乡地学科技小院建设初步成果的检验,充分体现了以高校智力精准赋能地质文化乡建设的积极作用,创立了产学研融合的新范式。